藁城戰鼓是以大鼓、銅鑼為伴奏,以大鈸為舞具的廣場表演藝術。
春節是戰鼓最活躍時期,一般農歷臘月二十三之后,各村便開始整頓隊伍,抽暇練習。除夕之夜,人們有“熬五更”的習俗,村村敲起大鼓,通夜不停。這一夜,只要聽到有鼓聲,本村便不能停止敲擊,以防驅邪不盡,反招災禍,直到聽不到鼓聲,各家鞭炮齊鳴,方可停止。初一開始在本村表演,初五之后,村與村之間相邀互訪表演,直到農歷二月二為止。戰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,以舞具和樂器分別命名為:鈸手、鼓手和鐃手,身穿改良挎衣彩褲,足蹬虎頭戰靴,頭裹紅巾。唯鈸手頭上插一面牌。因舞者大都有武功,舞動起來矯健中有穩重,顯現出剛柔相濟的神韻。因此,藁城戰鼓又有“武林戰鼓”之譽。
民國初年,藁城有鼓會60多個,主要分布在藁南各鄉村。新中國成立后,尚有30多個鼓會保持活動。1949年10月1日,藁城戰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馬莊戰鼓曾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。1953年,馬莊鼓隊參加河北省民間藝術表演賽獲錦旗一面。1959年,馬莊鼓隊又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大慶表演?!拔母铩逼陂g,鼓會活動受到限制,1978年后得以恢復。1989年藁城戰鼓隊應邀參加“吳橋國際雜技節”開幕式,1991年“中國耿村民間故事國際研討會”上,藁城戰鼓又使國際友人贊不絕口。1992年春節,五界村戰鼓隊代表藁城戰鼓隊參加了北京“龍潭杯”全國民間藝術大賽,一舉奪魁,榮獲一等優勝獎。此后,五界村戰鼓隊又參加了1992年9月在沈陽舉行的“第二屆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暨全國優秀秧歌民間舞蹈”大賽,令數萬觀眾大飽眼福,一舉榮獲大賽最高獎——優勝獎,獲得了編導、組織表演等五項大獎。
現在,藁城戰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該作者發表的其他帖子